冥想是一個讓人放鬆身心,提升自我意識和覺察力的傳統鍛鍊。
冥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的印度:根據印度教的最古老的經典《吠陀經》(Vedas)的記載,經中提到了一些冥想的方法和目的,例如通過呼吸和音節的調節,達到心靈的安寧。冥想也是佛教、道教等宗教和哲學的重要元素,它們都強調通過冥想來修煉心性,覺悟真理,解脫苦難。
除了宗教和哲學,冥想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或修行方法,例如瑜伽。瑜伽這個詞在梵文中的意思是「連結、結合、統一」,它是一種通過提升意識,幫助人類充分發揮潜能的體系。瑜伽姿勢運用古老而易於掌握的技巧,改善人的生理、心理、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,是一種達到身體、心靈與精神和諧統一的運動方式。
冥想的科學依據都越來越多,有研究顯示,冥想可以改善人的心理健康,減少壓力、焦慮、抑鬱等負面情緒,增加幸福感、同理心、創造力等正面品質等等。
小弟從來沒有體驗過冥想,也未感受過它對身心的影響是什麼。雖然得知冥想可以讓人更放鬆、更清醒、更快樂,卻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靜下心來,專注於自己的呼吸和感受,不被外界的干擾和內心的雜念所打擾。但是,我也很好奇和期待,想要嘗試一下這種古老而神秘的活動。在朋友的鼓勵和陪伴下,小弟報名了一天的大澳靜心日。
大澳小島靜心日是由「一起靜」主辦的一個活動,旨在讓參加者在大澳這個美麗而寧靜的地方,體驗不同形式的靜心活力,在這一天裡,我和其他18位參加者,藉著山與海的平安寧靜,過了清閒自在的一天。尤其喜歡靜坐、行禪紅樹林和正念進食的部份。
靜坐

靜坐時,我們坐在一個寬敞的房間裡,窗外是一片翠綠的山林。導師用溫和的聲音引導我們,讓我們放鬆身體,關注呼吸,感受當下的存在。每隔一段時間,導師就會敲響一個頌缽,發出「噹~」的聲音,除了悅耳還成了一種心理暗示:提醒自己把思緒拉回到當下,把為了未曾發生的事而焦慮不安的情緒排除在外。
我發現,靜坐並不是要讓自己一點也不想東西,而是要學會觀察自己的思緒,不去執著或抗拒,而是接納和放下。這樣,我就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內心,更平和地面對自己的情感。靜坐讓我感覺到一種從未有過的寧靜和安定,也讓我更能欣賞自己和周圍的一切。
行禪

行禪時,我們走在一條紅樹林的小徑上,兩旁是茂密的植物,空氣中彌漫著濕潤的氣息。導師指引我們盡量把心放在當刻,思緒遊離了也沒關係,只要慢慢飄回來,專注在自己的呼吸頻率、腳底接觸地面的感覺、雨點落在臉上的溫度、風的聲音,沿路的風景和小生物。
印象中除了在沙灘以外,這是第一次在路徑上赤腳走路。本以為赤腳走路會很痛,結果踏在粗粗的石矢粒,沒有想像中不舒服,而且每走過一段路,竟然還感覺到地面質地的變化,有些地面堅硬粗糙,有些光滑柔軟。
沿著這短短的小徑慢步,不知不覺就一小時了。
小弟覺得,行禪是一種讓人更親近自然,更感恩生命的冥想方式。走在這樣的環境裡,我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麗,也可以感受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,與萬物相連。行禪讓我感覺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活力和喜悅,也讓我更能珍惜自己和周圍的一切。
正念進食

正念進食時,我們每人拿了一個座墊,自己選擇位置坐在房間的地面上,窗外是一片紅樹林,有微微的雨水滴落。房間裡沒有桌子,只有一些盤子和碗,裡面裝著各種素食,有炒飯、白菜、素春卷、芽菜胡蘿蔔絲、豆腐等,都是由導師和助教們親自準備的。導師告訴我們,正念進食的意思是要用全神貫注的態度,去品嘗每一口食物,感受它們的顏色、形狀、氣味、口感、味道等,也要想想它們的背景、歷史和存在意義。
我們開始吃飯了,但沒有人說話,只有咀嚼的聲音。我用筷子夾起一塊豆腐,仔細地看了看它的表面,有些光滑,有些凹凸。聞了聞它的氣味,有一股豆香和醬油的味道。我咬了一口,感覺到它的嫩滑和鮮嫩,還有一點點的鹹甜。我想起了這塊豆腐的來源,它是由黃豆、水、凝固劑等簡單的材料製成的,但卻經過了浸泡、磨漿、煮沸、凝固、壓榨等多個步驟,才能變成口中的這塊豆腐。當想起了為了製作這塊豆腐,付出了多少人的智慧和工夫,我感到一種由衷的感激和敬意。
接著吃了其他的食物,每一種都有不同的特色和故事。我們吃得很慢,但也很飽足。正念進食不僅可以讓人更享受食物的美味,也可以讓我們更尊重食物的價值,更節制食物的攝取,更健康食物的選擇。
正念進食讓我感覺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滿足和平衡,也讓我更能關懷自己和周圍的一切。
總結
這就是小弟在大澳靜心日的經歷和感受,雖然只有一天,但卻讓我有了很多的收穫和啟發。我從冥想中學到了如何放鬆身心,如何提升自我意識和覺察力,如何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內心,如何更平和地面對自己的情感,如何更親近自然,如何更感恩生命,如何更尊重食物,如何更關懷他人。
我覺得,冥想是一種讓人更快樂,更健康,更有意義的生活方式。我對冥想有了一種新的看法和感受,我也有了一種新的動力和信心,我會繼續練習冥想,並把它融入我的日常生活中。

No Comment! Be the first one.